嫦娥六号,月背“挖土”为哪般?
来源: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表时间:2024-05-07 10:06:10浏览量:3049
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”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《古朗月行》一诗中,写出了孩童眼中的月亮。直到今天,我们对这个“近邻”的认识依然有限,尤其是“白玉盘”的另一面——月背。
从科学意义上讲,月球由于被地球潮汐锁定,其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,所以永远只有一面朝向地球。那么,月球的背面究竟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?
65年前的1959年,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拍到月球背面第一张影像图,尽管分辨率很低,但由此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;3年后,美国徘徊者4号探测器以硬着陆方式撞击月背,但遗憾的是并未传回任何数据。
此后的数十年间,虽然有多个国家的探测器拍摄到月背的“芳容”,但真正实现航天器月背软着陆的目前只有中国。
2019年年初,中国的“嫦娥四号”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背巡视探测;2020年年底,“嫦娥五号”实现月球正面无人采样返回;2024年5月3日,在前期技术积累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,“嫦娥六号”向月球进发——开启了人类航天器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征程。
为何要去月背采样?
“一方面是人们对月背特别好奇,想了解不知道的东西;另一方面,‘嫦娥四号’去了以后,其传回的种种科学数据显示,月球背面确实存在很多不同于月球正面的科学现象,特别需要获取样品,供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。”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院士一语中的。
嫦娥六号任务的预选着陆和采样区是月球背面南极-艾特肯盆地。这个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、最古老、最深的盆地,直径约2500公里,堪比昆仑山脉的长度,深度约13公里,比马里亚纳海沟更深。
“嫦娥四号”就着陆于该盆地的冯·卡门撞击坑内。在嫦娥四号任务中,科研人员开展了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分研究、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等。
其中,利用嫦娥四号就位光谱探测数据,中国科研团队证明了南极-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,为解答有关月幔物质组成的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。
此次“嫦娥六号”计划着陆于南极-艾特肯盆地东北部的阿波罗撞击坑边缘。如果把月球一剖为二,以月核为圆心,月球背面南半球“嫦娥六号”的落点与月球正面北半球“嫦娥五号”的落点将大致呈现出中心对称关系。
待月背样品被带回地球,科研人员将之与“嫦娥五号”采集的样品进行比照研究,将有助于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、物理特性、物质组成等,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认识。
然而,去月背“挖土”,岂是容易的事?
一方面,月背无法与地球直接通信,需要首先解决探测器和地球之间的测控通信及数据传输问题;另一方面,月背遍布大大小小的陨石坑,地形复杂,起伏较大,探测器着陆下降、开展月面工作、起飞上升等环节都存在很大风险。
越是艰险越向前。今年3月,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。这座地月新“鹊桥”是月背采样返回和南极探测任务中探测器与地球通信的唯一通道,为“嫦娥六号”开展着陆探测和采样返回提供可靠通信保障。
在“嫦娥六号”为期约53天的任务周期内,逆行轨道、智能采样、月背起降是最为重要的几道“雄关险隘”。
3年多前,降落在月球正面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采用环月顺行轨道,沿着月球自转方向,从西向东飞行。而“嫦娥六号”则采用环月逆行轨道,也就是从东向西飞行,以此适应月球背面的采样任务。
在采样过程中,即使有中继星加持,当中继星飞行至月球正面时,嫦娥六号着陆器与上升器组合体还是会有几个小时处于“失联”状态。为此,研制团队通过提高探测器的自主控制能力,进行了智能采样设计,省去了几百条上行指令,大大提高月面工作效率。
相比月球正面丰富的探测经验,人类对月球背面知之甚少,起伏不平的地形地貌对探测器安全软着陆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“嫦娥六号”采用了多脉冲轨道控制策略,通过精确的自动化设计方式,使探测器如期到达预定着陆区。完成工作后,它还要从月面起飞,将“成果”顺利运回地球。
回望人类探月历程,月球之上已经留下许多足迹。这一次,“嫦娥六号”即将翩然落下,再次创造人类探月的新高度。
免责声明: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中国航空航天化工网联系删除。
免责声明:航化网出于分享有价值信息和促进知识传播的目的转载此文章。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观点保持中立,不代表赞同其立场。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我们尊重原创版权,已尽可能注明来源和作者。若您认为您的权益受到侵犯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。
下一篇:AS700项目通过预验收